Page 439 - 唯識藏_18
P. 439
,欲顯已得不失增上方便,欲顯入、住、出三自在故,分阿僧祇為三十三。 七阿僧祇。 行,無別利他方便。由此二地,多行智慧,故依智慧又攝二地。為此義故,別部執有 一、自解勝,二、令他解勝,皆能自利利他,己度寂靜位,多行利益他事。若離智慧 觀行已成就,心地轉細,安住寂靜,故依寂靜又攝二地。九地、十地,依智慧為勝。 為勝。何以故?由菩薩道已成就,諸惑多滅多伏,不復能觸心,此二地無相及無功用 、四諦觀行、十二緣生觀行,能捨一切惑,故依捨又攝三 菩薩修治觀真境已成,於真境無功用心,但為對治惑,成就道品等,由修治道品觀行 境,於道品等,功行未成,故依諦攝三地。從四地至六地,依捨為勝。何以故?此中
釋曰:有諸大乘師欲顯行有下、中、上,欲顯為得未得方便,欲顯已得不失方便 論曰:復次,云何三十三阿僧祇?
攝大乘論釋卷第十一
① 「三」,底本作「二」,今依據磧砂本改作「三」。
① 地。七地、八地,依寂靜
4
2
2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