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36 - 唯識藏_18
P. 436
諦;六地,觀十二緣生:並依道捨惑,故名依捨地。七地、八地,名依寂靜地。以七 定:並依境界,故名依實諦地。四地至六地,名依捨地。四地,修道品;五地,觀四 四、依智慧阿僧祇。 。故地前經三劫阿僧祇。 記。三、授記阿僧祇,但是無流法,不雜餘法。但無流法故,定不雜餘法,故可授記 故。二、定阿僧祇,已得無流法,與有流法相雜。已得無流法,定猶相雜,故未可授 ,名真波羅蜜。即約此三,立三阿僧祇:一、不定阿僧祇,以黑白相雜,與凡夫不異 二、依第二境,有非黑白法與白法相雜,名波羅蜜;三、依第三境,有非黑白無雜法 阿僧祇,緣此三境,有三種行:一、依第一境,有白法與黑法相雜,名少分波羅蜜; 授記阿僧祇。
釋曰:初地至三地,名依實諦地。初地,發願;二地,修十善法;三地,修習諸 論曰:地中有四者:一、依實諦阿僧祇;二、依捨阿僧祇;三、依寂靜阿僧祇; 釋曰:復有別部執七劫阿僧祇,為行有淺深,境有真俗及第一義故。地前經三劫
攝大乘論釋卷第十一
4
2
2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