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5 - 唯識藏_20
P. 35
依、等無間緣依、因緣依」,彼以四緣名顯故;又云「俱有依、開導依、種子依」, 性亦得是因果故。若依處門,識是果故;界門,即因;雙對根境,通因及果。 依位見分所了」,非盡理也。此中意說,識相難了,舉所依因及所了果而顯自性,自 第三能變頌文之中,無此不共所依、所緣、作業三種。今別顯眼識五門義,即為五。 顯。別顯中為二:初總顯五名,後別顯五識。餘五門義,依《成唯識》,以九門分別 難得。如其次第,可知四理,而讀彼文,無不洞矣。頌云: 或雖如名而釋,而不悟其相狀;或雖悟其相狀,而與上下相乖;或雖不相乖,而義意 彼,無不通了,此論解釋一切五乘三藏義故。其此論文,或空列名,不知體性是何;
釋所依中分三:初略顯三所依,次攝之為二,後重出三體。《唯識》云「增上緣 「自性」即出體。「依眼了別色」者,《成唯識》云「此中且說不共所依、未轉 五識地中,大文分二:初別出地體,後總釋法義。初文有二:初總問答地,次別 又依五分,隨其所應釋之名,以觀其義,解一切經。諸經不決,皆讀此論以解釋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 長披連廣句,隨應或離合。 如名起義解,以法屬名同,
2
3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