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66 - 唯識藏_20
P. 366
義;次、釋修無量方便經;三、釋四無量行相差別;四、釋無量差別經。「此中大心 之行是無漏故,如理應知。 故,不唯有漏,亦通無漏故。《顯揚》第 分非有此觀,行解狹故。無漏者通十地,除欲界。 不勞彈詰。 此前說行別境同。《唯識》亦言:「三解脫門所行境界,與三性相攝,理實皆通故。」
第三段釋小、大、無量三摩地,文有三。第三、釋無量中,文有四:初、釋無量 論云「唯除無漏諸三摩地」者,此說感生上地,三摩地無漏不生,故除之也。 今此論文自列三別相,及釋前後妨難不同,并前合以十門分別。 八、重三等持,雖無文說,理亦通有。然非唯無學不時解脫起,異生有學亦能起 七、依身分別者,有漏、無漏二十六行,通三界身,並容得起。 六、依地分別者,有漏者十一地,謂欲界、初近分、中間,并八根本定。上七近 如是略說,八文不同,所望義別,理不相違。諸有智者,更矚異文,應隨義釋, 八、十六行皆通三行,一無分別智中義說十六行,義說三解脫門,互相攝故,即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五
* 二說道諦四行通三解脫門,即三等持重緣
3
5
5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