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62 - 唯識藏_20
P. 362
故此等持,先說於空,次明無願。故此次第,兩義不同。 無常,後說無我。入見道後,初證無我,後於三界方不願求,無常、苦觀方得清淨, 言:十六行中先無常者,見道已前,先觀無常乃至無我;入真見道,依此前觀故,先 苦,後說空、無我,今於此中先說空行,後無願行,方說無常等,豈不相違?此意答 故。 了功德」。謂無相行之所曉了,即道諦四行亦無相行,前後兩文,寬狹有異。 果」;於此解脫又善解脫故,任運而住,名「極解脫」。即通根本、後得智二位。 於時時中擾動其心。此數思擇,方能取得無分別智果,解脫有漏一切隨相,名「方便 後義,無分別名無相行。翻此二,名有相行。
又問:何故此中先陳無願,次說無相,《顯揚》第二先說無相,後陳無願耶? 「何故此中先說空性」等者,第三段釋三次第。此意問言:苦四行中先說無常、 「若於此處無有彼物」等者,此第二段三摩地行別境同相,依一真如觀,具三義 曉了果、曉了功德中,煩惱斷及滅諦,名「曉了果」;現法樂住及道諦,名「曉 此方便中,「於彼諸相未能解脫」者,在有漏位,未解脫有漏相故,故隨相識,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五
3
5
5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