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83 - 唯識藏_20
P. 83
為名」者,據多分也,其第二山,從神立名故。 ,故以為稱。此與《俱舍》次第不同。然宗別名同,未勞和會。論云「各由形狀差別 此云持軸,山峰似軸故。當彼第二。七、尼民達羅,海中魚名,此無所翻,山峰似之 擔木,諸阿修羅以此木擔須彌山。山有擔木,故以為名。當彼第三。六、伊沙馱羅, 達梨舍那,見義。即善見山,見彼山形,善多生故。彼次第同。五、朅達洛迦,此云 、頞濕縛羯拏,此云馬耳,似馬耳故。當彼第五山。四、蘇達梨舍那,蘇者,善義; 障礙,有神住中,障善法故。當《俱舍》第六毗那怛迦。怛、矺相似,呼聲別故。三 在上,與彼相違。又深亦別,至第四卷地獄之中,更當廣顯。洛叉是億也。 此水金輪廣,徑十二洛叉,三千四百半,周圍
「八中洲」者,東二州:一、提河;二、毗提河。南二州:一、遮末羅;二、筏 「七金山」者:一、踰健馱羅,此云持雙,山頂有兩稜故。二、毗那矺迦,此云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
① 「摶」,底本作「搏」,今依據磧砂本《瑜伽論記》卷一改作「摶」。
7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