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56 - 唯識藏_22
P. 456

無學內、外空義,類觀自身內、外空性總觀察之。由此觀力,心俱證會內、外空性。  學之人於自內身空無煩惱。言「由觀察空,或時思惟內、外空性」者,明初行者將彼  「由彼果空」至「思惟內空」者,此初行者別觀無學之人於外五欲空無煩惱,別觀無  身及外五欲空無煩惱。及引經證,如文可知。  外五欲空無煩惱,此觀由觀察空得,名彼果空;第三、內空,第四、外空,即別觀自  是無學人,觀於自身及外五塵空無煩惱。於中,初、彼果空無學人,即總觀內自身及  景釋:初番觀察空者即是學人,總觀諸法之上空無橫計苦樂淨我及我所等;後之三空  空,不說所證空。彼說無二,有無雙彰,此說所無,不辨真有,故不相違。  彼空智。此依三乘通所觀空,但言遠離有情、命者等。唯說人空,不說法故;唯說所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「又修行者」下,第二番釋,即是初修行人學作此觀。基云:謂諸凡聖有學。言  總釋空差別中,有兩番釋。基判:初依無學者四種空性,後陳有學者四空差別。  此中所言「謂於遠離有情、命者」等,即所觀中,所空空境;「心住一緣」,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六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   451   452   453   454   455   456   457   458   459   460   46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