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4 - 唯識藏_24
P. 34
說,攝在 能發,所 ,今此遂求乘上來合增為八,故不取後意三以成十種也。又前七所發身口,不離後三 即為十。若十者,不成增數門,是以不取。前一切種門有六種七種,後二世樂有九門 方便,以為第八。基云:問:此中何故不論意三業也?義曰:若取意三,參身口七, 報殊勝果,攝利有情。 測云:增上心異熟戒者,謂定共戒,能感色無色界異熟果。利有情異熟戒者,謂感人 他戒果。泰云:止息,是止持;轉作戒,是作持。轉名為起,有所起作,名轉作戒。 可愛趣
「云何菩薩此世他世」至「他世樂戒」。 「遂求戒」者,舊名「息苦戒」,有八種,謂身語七不善業道,及手塊杖等殺之 「云何遂求戒」至「遂求戒」。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四十二
① 異熟戒」,即前三聚戒得欲界人天果。第七、「利有情異熟戒」者,此當利
* 所發前七中,故不說也。 ② 發身口必由後三,故不論也。若爾,豈無別起後三耶?義曰:雖有,隱不
1
2
2
6
6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