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07 - 唯識藏_25
P. 207

,作四句答等,其義可知。上來釋雜染九門義訖。  種,更說後二種,故或九。解九門訖。  別開,即有九。今解:「引無義利」即是第六,「能引義利」即是第七,故云先辨七  處故。  以智力受生」者,謂同《對法》以願力受生故。此果雖有漏,亦有漏善業招,然隨生  二果人雖起現行,而智所伏,勢用鈍故,相從名種,理實通現。基云:此中言「菩薩  道所依身故。測云:異生具二,聖者唯種結生相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「後嗢柁南曰」至「續生最為後」。  下結餘句門,此處不現。以狹問寬,順前句答;以寬問狹,順後句答;互有長短  「復次,於此處所」至「更不復現」。  言「或七或九」者,測云:後無義等二種受生不離前七故,合即有七;業、智既  此解應問:初二果既未離欲,應以現潤,何故此中唯種潤耶?答:應作是說,初
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六十七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202   203   204   205   206   207   208   209   210   211   2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