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63 - 唯識藏_28
P. 163
漏智說,身口業亦無漏故。 中何故不說?今取後釋,以二乘劣故,無漏智不能說法。又身口有漏,非如菩薩以無 之業亦應無漏,如菩薩以心無漏故。又釋:此後得智種類,名後得智。若爾,無漏智 ,次圓滿,後復說之名輪。 學位亦爾。四輪中,文有三:初標,次說,後結。此意由聲聞等說,次學加行,次證 相依而轉,無有斷絕。 得究竟位已,復由後得智,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諦。如是四相,真實道輪,數數展轉, 初見道,正出世間無戲論位。圓滿者,謂此位後,圓滿轉依,乃至證得究竟。彼既證 習現觀方便,以世間智,如所安立,思惟數習。證受者,謂如是數習已,自內證受最 文身安立道諦。謂於諸諦中,有如是如是忍、如是如是智,如是等。思惟者,謂正修 者,謂聲聞等,隨自所證
四種道諦中,云聲聞以後得智說法。雋師二說:一、即無漏心說法。若爾,身口 道諦四相,道法輪中,初安立釋何須相見道,所以重觀真位,擬後說故,乃至無 復次,一切道諦由四種相應隨覺了,謂安立故,思惟故,證受故,圓滿故。安立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
6
9
9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