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55 - 唯識藏_33
P. 555

者,六識皆能領納違、順、俱非境相,故三受相應。  小隨較廣,故名中隨。大隨煩惱,謂通惡及無記性,且恒與根本煩惱相應,故名大隨。  無記性,力強而狹,故名小隨。中隨煩惱,謂無慚、無愧,不通無記,自類相通,比  。又隨煩惱有小、中、大三種。小隨煩惱,謂忿以下十個,業力最猛,通惡性,不通  漏善;至破我執後,本地清淨,則謂之無漏善。  本性如來藏。善有無漏、有漏之別,眾生因七識執我,所為善業亦帶有染汙,謂之有  謂特別境界。善,謂能為現在、將來自他順益者。順即與本性如來藏相順,益即開顯

                    遍行,已詳初能變中,故言「觸等」以略之。  初遍行觸等,次別境謂欲,勝解念定慧,所緣事不同。  受,有憂、苦、喜、樂、捨之五種。在心為憂為喜,在身為苦為樂故。又名三受  煩惱,謂煩躁擾動,惱亂身心。隨煩惱,謂隨根本煩惱而有。不定,謂不定三性  此者,統六識言。遍行,謂遍行一切心王,遍行一切界地,遍行一切性。別境,  此心所遍行,別境善煩惱,隨煩惱不定,皆三受相應。
              唯識三十論講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3
   550   551   552   553   554   555   556   557   558   559   5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