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53 - 唯識藏_34
P. 353

觀能觀之智亦空,故名空空。此如理者,勝義空也。真如理是勝智之境,勝之義故,  依止多有情,名之為有,今觀為空,故名大空。  間有大勝用,火水所依止多有情,名之為大。大有情之所住故,名為大勝用。火水所  非內,故執為實,今觀為空,遣其遍計,故說為內外空。身所依住者,大空也。器世  說為外空。此依者,扶根空也。由不是內根,故非內;不同外器世間,故非外。是內  說為內空。所食者,六境空也。由執六境是實所受用,今觀六境無實,空其遍計,故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見,空空也。即是能觀智,由昔觀其境是空,空其遍計,執能觀之智是有,今  述曰:能食,在六根也。由六根能受用境,今觀六根無實能受用,空其遍計,故  釋三分義頌:
             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補特伽羅法,實性俱非有,此無性有性,故別立二空。  為種性清淨,為得諸相好,為淨諸佛法,故菩薩觀空。  為常益有情,為不捨生死,為善無窮盡,故菩薩觀空。  能食及所食,此依身所住,能見此如理,所求二諦空。  性境不隨心,獨影唯從見,帶質通情本,性種等隨應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3
   348   349   350   351   352   353   354   355   356   357   3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