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14 - 唯識藏_34
P. 514
,無毀無傷,從此命終,生餘淨土。一、作思惟:我於有情應作善事,不應於彼希望 不譏彼短,十善業道,合十八種淨修佛土,皆淨土因。 量、四攝事、巧方便、三十七種菩提分法,修迴向,善說息除八種無暇,自守戒行, 大菩提時,一切發趣大乘有情來生其國。純意樂、善加行、上意樂、六波羅蜜、四無 化有情五蘊成故,或似有功德,或似無功德。 無漏,餘識及所變唯有漏。雖有種種眾寶莊嚴,依法出體,外土唯色,內土通五,所 五蘊及器四塵等以為體性。佛變唯無漏,餘有情變,通有無漏;第六識及所變,通有 地皆柔軟,無有坵墟、土石、沙礫」,亦化土攝,隨所宜生而現土故。此土亦以有情 ,淨而非穢;未集已前,穢而非淨。《涅槃》亦言「爾時,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, 《無垢稱經》足未按
經下文言,成熟八法,生于淨土。〈香臺品〉言:「堪忍世界諸菩薩眾成就八法 第三、辨因行者,此上經言,發起無上菩提心,正是為菩薩嚴淨佛土,菩薩證得 佛變化身還居自土,謂成事智、大悲慈力,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七
5
0
0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