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57 - 唯識藏_35
P. 257

法是也。頌云:「色法十一心法八,五十一個心所法,二十四種不相應,六種無為成  、心王;二、心所有;三、色;四、不相應行;五、無為。即所謂五位唯識,五位百  相應唯識;三、所變唯識;四、分位唯識;五、實性唯識。若依次第排起來,就是一  頌,叫做《唯識三字經》,文簡意深,余即依此而為初學講解。  唯識之境、行、果而已。  唯識行,最後一頌說唯識果。可見《成唯識論》鴻文雖有十卷,其理論之程序,乃明  識相,第二十五頌明唯識性,總為說唯識境。後五頌明唯識位,可分為二:前四頌說  境,修唯識行,證唯識果是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的道理雖然無量,如果把它綜括起來,不出五位,所謂一、自性唯識;二、  湘武崗唐大圓居士,曾把唯識的道理,用三個字一句的四句頌,一共造了八十五  《成唯識論》雖有十卷,其根本即世親菩薩之《唯識三十頌》。前二十四頌明唯  唯識的理論雖然是無量無邊,總括起來,不出境、行、果三個階段,所謂明唯識
              唯識三字經講話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三字經講話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7
   252   253   254   255   256   257   258   259   260   261   2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