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61 - 唯識藏_37
P. 361
彼相同,故應了知非餘量。以非比量分別之外,故是遣他。 先以餘量了解二聲義,次以意了解彼相同。故彼亦非是餘量。如是思惟,由是比知與 量。餘比喻量等,云何非他量?曰︰ 即此果) 名義。若爾,與波那薩果相繫屬,應是聲之所量。曰︰ 義。謂於彼名所顯示之義,是名義與言此之聲共同所依。是二者所詮,非是為彼而作 度耶?曰︰彼非由波那薩果聲,乃知其義。何以故? 繫屬顯示聲義,如云波那薩果
且比喻量,如為了解黃牛與青牛相同故,或從他聞而解,即是聲量。或自了解謂 繫屬者,謂波那薩果之義與聲,由他量緣已,謂此即是此 是由言此之聲,與手指示或舊名稱相繫屬,了解彼義。非由波那薩果聲,了解彼
集量論略解卷第五 此方亦說餘。 非繫假立故, 顯所達義故,
。了知與波那薩果相繫屬。以與所量相繫屬故,而為比量。是故聲量非是餘
(信慧作「此波那薩」,應有「此」字)
(此果即此名,或此名
3
4
4 ,於彼如何比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