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68 - 唯識藏_附錄
P. 168
們就是見於《大毗婆沙論》(《大正藏》二七,經號一五四五)等的許多瑜伽師( 人。所以,在喜好理論的阿毗達磨論師極盛的時代,似乎也有喜好實踐的人存在。他 也就是被稱為「阿毗達磨論師」的一群人。 努力解釋般若的空思想,結果三性和三無性成立。 或三無性解釋《般若經》的經文,但這件事可以說如實地道出了:想藉著新的邏輯,
可是,不論在什麼時代,都可以把人分成喜好理論的一群人,和喜好實踐的一群 也如前面所述說的那樣,使部派佛教的煩瑣教理發達的,是喜好理論考究的人, ㈣ 像這樣,唯識瑜伽行派的重要論師無著、世親、無性、安慧、護法,都想以三性 剛般若經》的「須菩提!若聞說此修多羅章句時不驚不畏,當知是人甚為希有」的經文。 迷誤地了達本性甚深的般若波羅蜜相。
對禪定的重視 唯識藏附錄
無著造《金剛般若論》卷下(《大正藏》二五,頁七六二下)以三無性解釋《金
,瑜伽即 ⒋
Yogācārya
||
喜好瑜伽的人
,原來是相應、結合等意思,但後來成為結合身心,亦即
Yoga
1
5
5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