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63 - 唯識藏_附錄
P. 163
結果,而現有的行為決定未來的生存狀態,也就是說,行為的影響是持續不斷的。然 生了,亦即:如果具主體性的我不存在,那麼生生死死的是哪一個呢? 弟子苦於如何使無我說和輪迴說在理論上契合而不互相抵觸。於是如下那樣的疑問產 主張有我的印度思想界。然而,輪迴,這個印度的傳統思想同時被納入佛教,因此佛 會變黃、枯乾而掉落,樹木沒有阻止葉子落下的能力。 必然的宿命,也是很不好處理的事實。縱使是自然的樹木,夏季的綠葉到了秋季,也 遠保持自我同一性,一面能統制自我的主體。人們不能一直持續活著,死亡的來臨是 它的定義是常一主宰者,因此諸法無我的意思是:所有的事物都絲毫沒有那種一面永 想對這個問題做一番考察。 乍一看,它也會被認為與佛教的無我
佛陀對這個疑問的回答是「業相續」。這是說現有的種種,是過去行為(業)的 總而言之,有心的人和無心的自然都是無我的。釋尊提出這個無我論,反駁當時 就像三法印之一的諸法無我也表明的那樣,佛教的根本教義是無我,無我的我, 所謂阿賴耶識,是指在心的深處繼續不停地活動的深層心理。這個阿賴耶識說(
唯識思想入門
1
4
4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