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17 - 唯識藏_附錄
P. 317
依智不依識,何不曰唯智,而曰唯識耶? 如量實繁,盡所有性,斯乃殊勝。此義引伸,讀菩薩藏經。 唯後得智攝),餘三通二(圓鏡、平等、觀察,三智皆通根本、後得),如理匪艱, 。聞思所成,修慧引生,直往不迴心,趣異於初今。若入果位,所作獨攝(成所作智 終不於此取涅槃,菩薩以他為自故。菩薩於何求?當於五明求。一切智智,五明是資 ,又益之相見十六者,必後得智見乃周圓。真見自悟,相見悟他,有一眾生未成佛, 所以巧妙莫階也。諸佛與二乘解脫身同,牟尼法身不同,故不曰證解脫果。 而顯體,善巧方便。用當而體現,能緣淨而所緣即真,說菩提轉依即涅槃轉依,唯識
答:無漏智強識劣,識應其智,智實主之;有漏識強智劣,智應其識,識實主之 問:唯識義是用義,於涅槃則無住,於菩提則後得;無住、後得,證以後事,則 加行智,四尋思後四如實,見似非真,根本智入無分別,斯乃見道。然真見一三 答:涅槃是體,菩提是用,體不離用,用能顯體。即體以求體,過則無邊,但用
唯識抉擇談
三、抉擇二智談後得
3
0
0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