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53 - 唯識藏_08
P. 453
部中,各應推一有智眾首,共稟所言補特伽羅,同往他眾,許其發露悔滅所犯,如是 居,各作是言:「彼既不肯來對我眾發露悔滅,我等何為輒就彼眾發露悔滅?」彼此 一切諍事除滅。 到究竟,如是諍事便得除滅。 是輕。有別住處眾數過前,或望彼眾,此多慧解,受持三藏。彼應就此請決所疑,令 僧便為尋求事之自性為犯不犯,待得實已,當如法斷,如是諍事便得除滅。 :「我不曾作。」能舉復云:「彼先已犯,今得舉發猶不了故,仍言不犯。」爾時眾 ,便自稱言:「我無所犯。」能舉者云:「長老豈不曾作如是如是事耶?」彼遂誠言 事便得除滅。 羅不成於犯,僧和合住,唱與清淨。無知苾芻既聞是已,不復重舉前所犯事,如是諍
有多苾芻互相舉罪,各為憍慢之所執持,不欲展轉相對發露,專事離散,二部別 復有苾芻既犯罪已,自惡作纏之所激發,遂成憂悴,慮他舉發,便如法悔,由此 有異住處眾多苾芻,於所犯罪互生疑諍,或言有犯,或言無犯,或言是重,或言 復有苾芻於眾僧中舉苾芻罪,其能舉者起有犯想,彼所舉者起無犯想。由無犯想
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
2
3
3
3
3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