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58 - 唯識藏_08
P. 458
友以柔軟言,應引攝他出罪義利。 僧,如是名為第五清淨。若所引攝出罪義利具此五支,安住正念,無染汙心,如慈善 ,無容舉罪,是名應時。若舉彼罪,諸餘苾芻共為助伴,是名有伴。非此因緣能引破 不善處,安置善處」,如是名為能引義利。若他說法、敬事尊長、恭承病等正加行時 利養義利名為無罪。 ,名離破僧。若所引攝利養義利具此五支,安住正念,以無染心應當受用,如是引攝 任 堪要用,非無所用,徒多貯畜凡百資緣,如是名為能引義利。若諸利養不過於時,堪 義利;二、引攝他身出罪義利;三、引攝僧伽擯斥犯戒安樂義利。 羅應正觀察為開舉不?如是觀察補特伽羅所有差別,應知說名補特伽羅遍知。
如引攝他出罪義利,引攝僧伽擯斥犯戒安樂義利當知亦爾。而差別者,若因擯斥 引攝他身出罪義利者,謂若所犯罪彼實現行,是名真實。若復自知「我能令彼出 ① 受用,是名應時。若諸利養,其餘苾芻亦現引攝,是名有伴。即此有伴非引破僧 引攝自身利養義利者,謂若諸利養體是清淨,是名真實。若諸利養體是清淨,而 云何引攝義利遍知?謂能遍知略有三種引攝義利。何等為三?一、引攝自身利養
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
2
3
3
4
4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