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1 - 唯識藏_11
P. 171
。如是於未來、現在起於違犯,由忘念故,而不如法起於對治。先亦不起猛勵樂欲, 非處而生陵蔑之心及損害心,數習不捨,如是名極浮散。 如是名極沉下。 為自調伏,不為自寂靜,不為自涅槃。諸如是等,是為不如法受尸羅律儀。 逼惱,或因恐怖逼惱,或怖不活等故,出家受戒,不為營修聖道,不為清淨梵行,不 、墮於二邊;九、不能出離;十、違越所受。 三、極浮散;四、放逸懈怠所攝;五、發起邪願;六、犯軌則攝;七、犯邪命攝;八
放逸懈怠所攝者,如有一人,於過去世已有違犯,由忘念故,而不如法起於對治 極浮散者,如有一人,僻執所受,非處生悔,於不應悔處而生悔故,於他人所, 極沉下者,如有一人,無慚無愧,悔心微劣,其性慢緩,於諸學處,慢緩修習, 初不如法受尸羅律儀者,如有一人,或避王逼惱,或避強賊之所逼惱,或避債主 答:有十種因,戒不清淨。何者為十?一、初不如法受尸羅律儀;二、極沉下; 問:增上戒學云何不清淨?云何清淨? 問答分別者,謂無量門問答分別,今少顯示。
顯揚聖教論卷第七
1
5
5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