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69 - 唯識藏_12
P. 369
無境界故,識亦成無。由境無識無故,立唯識義,是乃成立。是故前性於後性不一不 ,即是實實性。若相離者,唯識義不成,有境、識異故。由不相離故,唯識無境界; 顯體實無。此所顯體實無,此分別者,因他故起,立名依他性。此前後兩性未曾相離 目 分別性相類麤顯故,名麤重;依他性能執前相類故,名為相。各自有意,若欲轉此中 作煩惱法門,說名煩惱也;依他性正是煩惱體,能得生死報,故名麤重。今此中為明 中名字不同。三無性中,說分別名相類,依他性名麤重。以分別性當體有其相類,能 能分別,正是煩惱體,亦有而不真實,是依他性。然此中所明分別、依他,與三無性 習氣亦爾,一一煩惱皆有兩義:所分別,即麤重習氣,作起煩惱法門,有
記曰:如是如是分別,若分別如是如是類,此類 ② ,三無性中名亦好也。
轉識論
③ 「類」字下,底本有「類」,今依據磧砂本刪去。 ② 「目」,底本作「自」,今依據磧砂本改作「目」。 ① 「存」,底本作「在」,今依據磧砂本改作「存」。
③ 名分別性。此但唯有名,名所
3
5
5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