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94 - 唯識藏_13
P. 494
雖非闡提,如人為有,修施戒善,是名常沒」者,即《無上依經》等著有之中第二人 得有七人各一?七人各一中,常沒之者,即是無性。《涅槃》第三十二第一人中云「 》等所會闡提無涅槃法者,見斷善故。若不有常沒及定性者等,只是一人具七,如何 一人具七中,言常沒者,即《無上依經》及《寶性論》等第二求有人,亦即《佛性論 總云常沒者,言總意別,故亦無違。 ,常言雖同,非無差別。不爾,如何前文法喻有七差別,俱常沒故?又釋:或七眾生 。第一人中,無性畢竟沒,有性暫時,亦名常沒。雖俱言常,有永、暫別,如三種常 人,如 還沒;舍利弗等,名出已不沒;須陀洹人,如觀四方;斯陀含人,如觀已行;阿那含 常沒非一闡提。何者是耶?如人為有,修施 世,不聞不見,故名常沒。」
下復云:「是七種人,或有一人具七,或七人各一。」准此,故知有定、不定。 准文,七人若逢惡友,俱可斷善,名為常沒;若逢善友,續善根已,得渡生死河
能顯中邊慧日論第四
② 行已復住;三乘無學,猶如神龜,水陸俱行。准此配喻,與前少別。
① 戒善,是名常沒。」瞿伽離等,名出已
4
8
8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