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4 - 唯識藏_16
P. 134

於是別矣,其於今文,得失又可知也。  化,理無一向闡提根性,時有變通。而彼以闡提無有佛性,台宗以為不斷性善,權實  晉世得此文,則生公獨見不為擯斥,是殆與《涅槃》大本文異而理同也。乃知菩薩設  槃,則有時而涅槃矣。又以闡提不終斷善,亦有時而善生矣,故曰或時善根生等。使  相,即真所謂涅槃。此亦到一闡提趣者,言其不涅槃之趣,同也。  涅槃也。但彼般涅槃,而未嘗涅槃,與畢竟不般涅槃其理一也,故曰是名不般涅槃法  列互略爾。非不般涅槃等,正言菩薩闡提願待一切眾生皆滅度已,而後涅槃,是終亦  切善根,教門所謂斷脩善盡是也。二者、本自願方便,即向於無始眾生發願者,是標  亦屬不定種性,可也。若亦示同類,攝引彼實行者,復自一途,非今所列。

              復次,大慧!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。云何三自性?謂妄想自性、緣起自性、成  右第十六章  於是復徵釋其所以不涅槃者,則曰知一切法等,義見上解。然以菩薩非終不般涅  徵釋中,言謗菩薩藏,及作惡言等,則人法俱謗,安有善根而不斷乎?故曰捨一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二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129   130   131   132   133   134   135   136   137   138   1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