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45 - 唯識藏_16
P. 245
別矣。而言煩惱智慧等,則惑智平等,縛脫不二,其遠離之解脫乎! 異。引導眾生故者,頌上說三之文。以三種解脫對一法無我,則大、小、一、三於是 乘。若望《法華》,則彼通此局:彼通三乘開顯,此唯究竟佛界。分別雖爾,一乘無 況餘乘乎?惟其轉變之極,一切心量滅盡,無能乘所乘,亦無有乘可建立者,是為一 光,滿足眾具,則二嚴具備也。當得如來法身,即究竟一乘矣。 究竟如來地皆是也。言無漏界,即入法性土,受法性身,乃至上上無漏界,即究竟寂 習斷故,不為無明所醉,了三昧樂味著非性,故得無漏界覺。以位言之,凡自分證至 菩薩法無我相,則不離分段生死:故說三乘以導之。 文所謂「起煩惱斷 待授調伏法,而得解脫,則非出乎自力,二也;又曰煩
偈初六句頌上一乘非餘,故曰乃至有心轉。意謂若使如來有心可轉,亦非究竟, 「彼諸一切」下,反以得顯失,正示得一乘者,其所斷惑等,義皆反上。以煩惱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三
① 「斷」,底本作「及」,今依據麗本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卷一改作「斷」。
① ,習煩惱不斷」,三也。惟其不斷習等煩惱,則無明猶在;不覺
2
3
3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