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74 - 唯識藏_16
P. 274
見者,謂縱離一切見想,無得無生,則性而已矣,既曰無生,即正智之心量,三也。 五塵等,是謂五識身財,身之財故,故曰建立於身財,即妄想心量,二也。離一切諸 量,亦五法之名、相,一也。外現而非有者,謂外境本無。由心取之,見種種相,即 、四而不言一、二者,略爾。 性平等;因果具故有我,則我與無我平等;推無我者是脩,則脩與脩者平等。文標三 法皆平等。因有四種平等見:相,謂五陰,則相與非相平等;相必有因,則因性與果 世諦施設,而有假名我;約五陰施設,而有實法我。以自共相求之,無實事可得,則 在,是亦心量。 故曰量者自性處。若猶有處,性則未亡,必須緣性俱離,始謂究竟妙淨。然有能離者 心量。始離攀緣所緣,雖無能緣之心,而存能無之心,是無心之心量,則自
然皆妄想習氣次第轉生,有種種心相因,有種種外境界現,內外待對,即世俗心 「施設世諦我」下二十八句,廣示心量,亦是頌上離五法、自性,凡五重。初約 此下至盡偈,頌上覺自妄想心量,顯如來自覺境界。於中又二,初八句略頌始終
如如與空際,涅槃及法界,種種意生身,我說為心量。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四
2
6
6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