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9 - 唯識藏_16
P. 29
或二或三,乃至具四,開合無礙,以成正見,大乘法相不越於此。此經盛說,故以為 區分,不離二空,性唯一味。是故於此四義,或隨觀一門,即起信生解,行成得果; 空。或亦依空性以立諸識,束八識以為三性,開三性以為五法,是則依本起末,凡聖 聖心境,隨緣為五;剋其自實,不離三性;三性所依,唯有八識;八識義立,方顯二 不出此三,故亦同彼以為宗趣。 殊勝是無等果,以彼果即是菩提,彼果斷是涅槃,俱是所得故。今此經中上下所辨, 所觀故;次六殊勝為無等行,以四尋思觀、六度、十地及三學等,俱是正行故;後二 釋論師攝為此三,謂初二殊勝為無等境,以所知依是第八識,及所知相是三性,俱是 前二諦所觀之境,依此令成悲智等行,行滿究竟,得智斷果。
七、以四門法義為宗趣者:一、五法;二、三性;三、八識;四、二空。初謂凡 六、以三無等義為宗趣者:一、無等
入楞伽心玄義
① 「等」,底本作「上」,今依據麗本真諦譯《攝大乘論釋》卷一改作「等」。
① 境;二、無等行;三、無等果。初者,謂
1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