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15 - 唯識藏_16
P. 315
各不相有,則彼此一爾;而有真妄虛實,所以異也。 陷溺,不能自出之謂。餘皆可知。然則識相無性,而計有去來等,故知其妄也。然以 以奪之也。因說彼所有者,則曰略說彼識,若來若去等,謂有如是種種異相。溺,謂 外塵故,則妄想永息。永息猶不生也,是即非世論。始知三世諸佛初無一法與人,但 ,亦不過謂妄想不生等。凡以二義故,謂覺了有無無非自心現量,則妄想不生;不受 想計著,不唯不能信入,亦復隨語生解,起諸 何等為非非宗、非非說者,意指今宗、說言也。乃復抑之,非汝所知。以其於外法妄 之也。一一皆言非等,所以對外言也,是終未與說實。及其再請,而曰非非宗者,謂
③ 令妄想不生,則天真妙性不遠而復,皆自
彼論既窮,於是始有非世論之請。如來言有,而非汝有,直為異之之論,所以啟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五
③ 「但」,底本作「伹」,今依據嘉興本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》卷三下改作「但」。 ② 「諸」,底本作「請」,今依據佛教本改作「諸」。 ① 「默」,底本作「點」,今依據佛教本改作「默」。
* 己有。且曰此是我法,非汝有者,亦所
② 見過,所以難之也。不得已而後為說
3
0
0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