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8 - 唯識藏_16
P. 48
處引用天台教義,輔以釋經,誠為其特色也。如卷一初即依天台智者大師所立「五重 性,迷悟在人,苟能妄想不生,則天真妙性不遠,皆自家本有而已。此外,本疏亦多 繫也。 僧傳》云其「著作甚富,大約發明一家之旨,殊為有功於教門者」,故知師一生之所 格 祐元年(一二四一年)示寂,世壽九十三。 寺,帝親臨道場,以顯驗大悅,特補左街僧錄。十二年秋請辭,退隱於城南祖關。淳 之久。嘉定二年(一二 雲集,道譽一時。紹熙二年(一一九一年),遷壽聖寺,致力於天台教學,達十三年
言》、《法華經文句格言》、《台宗十類因革論》、《山家緒餘集》等。《補續高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》,凡六卷。內容係依《楞伽》大旨,細膩闡釋法無自 師之著作有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》、《金剛經會解》、《大部妙玄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題解
三、內
容
○
九年),師撰《楞伽經通義》。八年夏旱,奉詔祈雨於明慶
3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