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26 - 唯識藏_18
P. 426
若故,得清淨;依大悲故,有意欲。若離分別,此事不成,故是無分別後智攝。 ,謂好道器及外資糧善知識、正聞等,是名善願因果事。清淨、意欲以為其體。依般 方便勝智波羅蜜。若離分別,此事不成,故是無分別後智攝。 迴向梵釋等富樂果;由大悲故,不迴向二乘果。是故不捨生死,於中不被染汙。是名 ?是六波羅蜜依般若生長,依大悲為眾生迴向無上菩提,令平等皆得。由般若故,不 上菩提。因果皆同,是名平等。此平等是方便勝智用,般若、大悲以為其體。何以故 無上菩提。一切行菩薩道人,其心皆爾,由為欲利益眾生故,所作善根功德悉迴向無 平等,為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;
云何知力波羅蜜是無分別後智攝?此波羅蜜復以何法為體?為答此兩問故, 釋曰:此願於現在世依諸善行,能引攝種種善願,此願於未來世能感隨六度生緣 論曰:二、波尼他那波羅蜜,此度能引攝種種善願,於未來世感六度生緣故; 復云何知願波羅蜜是無分別後智攝?復以何法為此波羅蜜體?為答此兩問故, 釋曰:若人求得無上菩提,先自思惟:凡是一切眾生利益事,我悉應作。是故求
攝大乘論釋卷第十
4
1
1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