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61 - 唯識藏_20
P. 461
,釋第三答頌。「得靜慮者,永斷一切」下,釋第四答頌。 斷上分諸結,不運手動足,勤加精進,名「非諸 為度欲流,運足動手,發勤精進,名「未極底」;若已離欲,名「得源底」。庸預進 如來依第一義」下,釋初答頌。「由此顯示學與無學」下,釋第二答頌。若未離欲, 愛品」者,六別欲中所生愛、恚品,如前應知;耽著即是第六,於外五塵之尋思也。 起貪著,名斷方便;後半頌,即便棄捨,終無有退,名斷勝利。「若貪若欣」乃至「 ;皆由愛潤,名為共緣。「斷方便、勝利」者,第四行頌中,上半頌了無常性已,不 。六種別欲猶如林樹,貪能纏繞,故喻藤葛。 為共緣,各自種子而為別緣。「摩魯迦條」者,藤葛之類,此喻諸欲,舊云摩婁迦子 樹,根依岐孔,展轉
第十一、作有五頌中,初一頌問,餘四頌答。釋中,初、釋問頌。第二、「又顯 略義中,「於諸欲中二種別縛」者,論文自釋,名為別縛。各別種生,名不共因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七
① 底本無「諸」,今依據麗本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十八補上。
① 身分」。「此即顯示諸婆羅門」下
4
4
4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