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56 - 唯識藏_20
P. 456
頌,捨凌蔑心并斷憍慢。 句;次三「故」字 捨慢求無慢。 待時欲」者,後半亦顯欲心待時,若欲受用,待時方得故。「第三頌亦然」者,亦是 「集招生死」。第二頌中,上半頌名捨欲,應理;後半頌修行譏論,不應道理。「及 番四復次釋。「於欲邪行」者,即第二句「依應說安住」。「邪行果」者,即下半頌 求所欲也。 以為應說。「應說想」者,名也,由說欲名,彼方解故。彼不擎舉其鼻,往他家,規 即三世路也。言事者,即言所依事。無為不然,此即總舉有為。即此義中,別說妙欲
第三有五頌中,釋貪中,初一頌問,後四頌答。答中,初三方便觀,後一根本觀 第四番釋前三頌中,佛為彼天說前三頌時,彼領悟聞前二頌,深厭諸欲;聞第三 第三番釋第二頌中,「顯於諸欲能了知故」者,釋初句;次二「故」字,釋第二 第二翻釋中,「初頌顯示待時諸欲」者,釋初句,以應說故,所以待時,如前初 「諸有為法皆三種言事之所攝故」者,《俱舍》云「世路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七
② ,釋第三句。
① 言依」,此三種者,
4
4
4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