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18 - 唯識藏_22
P. 218

,未來名後際,現在通二,待望別故。  ,見麤非細,遂執為常。天眼為先,方見生死現在故,是未來前際。  有劫為顯,非生滅故。或依天眼見現在世,不知生滅,或見諸識此滅彼生,無斷絕故  ;依中品定,憶四十成劫;依上品定,憶八十成劫:皆悉是常,由執世間空劫為隱,  下、中、上清淨差別,名宿住隨念俱行」,意顯依下品定起宿住念,知過去二十成劫  見等。隨機別說,非此所明,恐繁不述。  度論》說身、邊見以為根本,五蘊各四我所見,三世各成二十句見,并本合有六十二  婆沙》第一百九十九、二百是一切有部義,非此所宗。其《大品經》第十五、《大智  見經》及《舍利弗阿毗曇》是正量部義,《長阿含經  、八十七、《顯揚》第九、十、《對法》第一、《唯識》第六等釋。其《梵網六十二

                 此中前三憶過去世,後一見現在、未來前故,合名前際。此諸見中,過去名前際  「依下、中、上靜慮」等者,此四一切常論。八十七云「謂計前際三常論中,由  起因緣中,初敘四十常見所因,後敘極微常所以。六十二見如此卷及後卷五十八  「問:何故彼諸外道」至「極微是常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‧ 梵動品》是大眾部義,《大毗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213   214   215   216   217   218   219   220   221   222   2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