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0 - 唯識藏_24
P. 40

智慧無緣大悲為性。測云:用定、慧二數為性。  慧為性。「二、安受苦忍」,用精進及慧二數為性。「三、法思勝解忍」,景云:用  中,初約境開三,後依章別釋。  心,能有堪忍;由瞋無悲憐物,遇違便怒,故依悲愍,能有堪忍。  「由無染心,能悲愍故,能忍」者,釋成忍義。由貪染愛己身,逢違即忿,故依無染  中,初正出忍體。「遍於一切」等者,對有情能忍;「普於一切」等者,對法能忍。  貪,以忍依無貪及悲心堪忍。今無染心,染心即貪亦得,又即瞋亦得。  親,是普忍。如是無量分別。「由無染心,純悲愍故」者,依《地持》,無染心即無

                     前中,「一、耐他怨害忍」,景云:用無恚及眾生緣悲為性。測云:用無嗔  「云何菩薩一切忍」至「三、法思勝解忍」。  一切忍中,初徵,次釋,後結前開後。釋中有二:初約人分二,後約境開三。於  測云:「思擇力為依」者,明其忍因。「或由自性」者,對緣正出自性忍體。於  基云:豎通三界,名遍忍;橫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四十二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四生,是普忍。又總通有情,是遍忍;忍通怨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
                    ② 及
   35   36   37   38   39   40   41   42   43   44   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