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6 - 唯識藏_24
P. 46
小,堪忍饒益」。 眾生所患,堪忍為除」;「若於有情是所求者,由忍故與」者,舊論云 故,菩薩依彼不生於疲倦,能忍受也。「若於有情有損惱,由忍故離」者,舊論云「 依大悲故,能忍故也。「謂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」者,由彼有情有眾苦 善戒經》云:「貧窮之人數從菩薩乞索。」「依法大悲,不損惱忍」者,由依教法及 唯除自惱;後五是安受苦忍,除自他惱。前中「於諸有苦來求索者惡逼能忍」者,《 語忍。七、意忍。此即三業分別。前六自分別行,後七勝進行,總十三種。 之兩 論忍。云何七種?一、不饒益忍,即耐他怨害忍。二、從一切忍,即安受苦忍也。此
「云何菩薩此世」至「他世樂忍」。 遂求忍中,先解八種名遂求忍,後釋忍名義。八中,測云:前三是耐他怨害忍, 「云何菩薩遂求」至「此名遂求忍」。
① 種對境分別。三、一切處忍。四、一切時忍。此二時處分別。五、身忍。六、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四十二
1
2
2
7
7
② 「所可乏 2
2
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