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621 - 唯識藏_24
P. 621
、樂變壞時。是此中意也。 離憂者,雖遇彼變壞,不為損惱,以無憂故。故知壞苦通於二種:一、樂受自性;二 ,始終隨逐,不得安隱行,彼是苦,名行苦故。 不安隱行攝行苦」者,阿賴耶識捨受及順此受法是其行體,由帶涅槃麤重及二苦麤重 應法隨順苦受,故名苦苦性。此言不可愛行者,通取苦受相應助伴,名為苦苦。「由 「由不可愛行攝苦苦」者,苦受即用苦體為自相,故云苦苦;及以能生此愛根境及相 憂,名為壞苦。若色界諸行,即壞是苦,名為壞苦,以彼無有緣壞憂惱,名壞苦義。 「非唯變壞」等。謂不還果人離欲捨憂,雖遇樂壞,不生憂惱,故由有縛,縛緣壞生
測云:如《遺教經》云「今此眾中若未渡苦海者,見佛滅度,當有悲感 基云:謂樂受非唯變壞時名苦,即樂受變壞及所生憂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六十
③ 「悲感」,底本作「非滅」,今依據麗本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》改作「悲感」。 ② 「憂」,底本作「愛」,今依據卍續本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十四改作「憂」。 ① 「了」,底本作「中」,今依據麗本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三十四改作「了」。
② 是壞苦故。故第三果以去
1
8
8
4
4
7
7
③ ;已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