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9 - 唯識藏_28
P. 139
自門故。 在義,少分得四相。業、智自在是何所攝?又何故說第八地得?此唯二名,非法身起 成,此說分得。若據少分,初地即得;若據彼彼增,隨地亦差別。初地雖得,未名自 名。《攝論》第九說。 ,如出體中,已辨其相。 心者,由願遂願故。又彼二依佛願自在,此說菩薩,故不相違。唯智自在,三論不同 。此論乃以大願引願,謂彼二論依願遂心,此論據願遂願。願遂願故,說皆遂心;遂 與無性不別。唯願自在,天親、無性皆云由昔精進,隨所作究竟故,於今時所願皆得 不為生死業煩惱所拘;或二、正由佛唯作無漏善業,業者,佛之作用。以說財、生,
問:何故唯說十自在?《十地論》云治十怖畏故:命對死畏,心對煩惱畏,財對 第五、問答分別。問:何故《攝論》說佛具十自在,何故此中說菩薩得?彼約圓 第四、明因。初三施因,法、無畏、財施次第配;次二戒因;後二智因;中三如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
① 底本無「無」,今依據麗本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》卷八補上。
6
7
7
3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