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6 - 唯識藏_28
P. 26
中有二:初標後釋。釋中分段,一一應思。 之門,知逼迫故。 彼境界。或後得智差別,安立真如理,而得為門,證知此為行苦,故名勝義。由理無 真如門,出世智境界故。 至求不得苦,是世俗諦苦,世間智境界故;略攝一切五取蘊苦,是勝義諦苦,由安立 顯苦苦;壞苦二,唯下有。依欲界立前七苦,依三界立後一,亦無爽。
無常相者,略有十二,謂非有相、壞滅相、變異相、別離相、現前相、法爾相、 第二、明其四行中分二:初解四共相;後「問:前說無常」下,重逐前難解。初 復次,諸觀行者於苦聖諦以四種行觀察共相,謂無常相、苦相、空相、無我相。 安立真如門者,謂依行苦為門,前方便道施設,觀真如後,後得智證知行苦,名 問:如說二苦,謂世俗諦苦、勝義諦苦。何者世俗苦?何者勝義苦?答:生苦乃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六
5
6
6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