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24 - 唯識藏_28
P. 324

廣如別鈔章記,及《顯揚》第十六等,廣說四種聲聞等。  強力,與叡財等,故稱讚佛。以曾造罪,恐不生天,故除惡作障。引不定種姓聲聞,  足障而無餘者,據一隅故。稱讚佛土等,以貪世間富樂故,故讚淨土多諸富樂。恃己  有差別。  法,大乘法亦爾,未為甚深,故言之云,若逢事多佛,方能解義,隨言義、內證義甚  所殑伽河沙等佛,於大乘法方能解義,以證相大乘與教相大乘甚有差別。」謂眾生輕  意不障行願相扶,若行願相扶,至初地故。如「但由一錢,而得於千」。  如彼論釋,即彼佛言。如云「有意緣互相似性」。  以此之義,故有差別。  名為意趣;「近觀於他,欲令悟入,說名祕密」,即發心已,為令入道,名為祕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意趣為除小善生足、貪、慢行、惡作、不定性等說。《攝論》唯有除小善生  三、別義意趣為治輕法障,此論文唯說無自性等。如《攝論》云:「若已逢事爾  第二意趣謂治懈怠障,故令念佛等,謂「由唯發願,得生極樂國土」者。此別時  初意趣即治輕佛障,外謂佛始有,非久已聖,我師久已成道,故說曾為彼佛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五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
   319   320   321   322   323   324   325   326   327   328   3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