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77 - 唯識藏_28
P. 377
下界欲,未離上欲,伏惑得第四禪,起熏禪業,此人命終當生何處?如此妨難,如第 中,利根不退者,未必熏禪,以根鈍者恐退故,故熏禪。且如身在下界,不還人已斷 根地及種姓,處所廣建立。」此等上流,望前不還,根性是鈍,不能早般故。若上流 天」,身住欲界,未流向上,即上流收,故知餘人,理亦如是。初二果上,準此則知。 者,即屬上流所攝。何以得知者?《雜心》四句,初句云「當進非不進,謂住欲界梵 身得果,雖未捨欲界身,若決作中般身,即屬中般。生中三人,理亦如是。決作上流 生得不還果者,是不定攝。欲界凡身得果,更不經生得般者,是現般,義如前說。凡 居。此解有妨,以宗義別,不可抑 聖皆得熏禪,恐不知有熏故,故說極下處,云生初禪。釋
此不還人約根、地、種姓 樂慧人既爾,樂定人準知。《俱舍論》樂定人唯望無色界作。此不還人,欲界經 有人令《雜心》同《俱舍》者,解《雜心》云,何故說生初禪?以三禪已下,凡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七
① 「姓」字下,底本有「性」,今依據麗本《雜阿毗曇心論》卷五刪去。
① 、處所、離欲等分別,乃有無量。《雜心》頌曰:「
文 有缺
。然相同《雜心》,義理無妨。
9
1
1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