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81 - 唯識藏_28
P. 381
現身因。此二種皆永伏故。 即伏煩惱,起定願力,資現身因,如前道理,乃至成佛。 生已,於最後生伏諸煩惱,起定願力,資後身因,如前道理,乃至成佛。或迴心已, 解,未經七生,或一、二生已即迴心,云何通? 。以此理教,何處生妨?詰曰:中般無色人聽任此理,其七生人若已經七生,可如斯 無已往化,明知無此人。若非決定性者,中般是居本有,無色人曾居下界,已迴心訖 流,皆并決定性。以彼無化故,未有根熟,佛不化故。若彼有根熟,佛說應往化,佛 處中有,經二十年間,教化諸眾生。以此理為證。又解:其中般涅槃人,由如樂定上 ,此有何過失?其非擇滅得復生故,中般迴心更得經生,此復何過?故經中說,如來 願無漏力滋感現身因,於三大僧祇修行菩提行,令感此身業
義曰:已伏諸煩惱,不可滋生果,故感生已者,言滋後身因;迴心伏惑訖,言滋 徵曰:何故感生已迴心,言滋後身因;迴心伏煩惱,云感現身因? 釋曰:迴心趣大,通學無學。無學待後釋,且釋學曰:或隨煩惱感生勢力,感彼 夫非擇滅法,謂有二端:一、更不生;二、還復起。雖七生外生皆得非擇滅,以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七
9
1
1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