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93 - 唯識藏_28
P. 393

為下,頂、忍為中,第一法為上。唯有此勝地位短者,據彼說。增上意樂,《攝論》  十心為忍,非決擇分中忍,地前五忍中,伏忍攝故。又解:準下四善根為三品忍:燸  薩。由此菩薩已得純熟無分別智故。  隨其欲樂,能令諸相不現行故。無功用行菩薩者,謂住不動、善慧、法雲地中所有菩  為諸相所間雜故。無相行菩薩者,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。由此菩薩若作功用,乃至  謂住極喜、離垢、發光、燄慧、極難勝、現前地中所有菩薩。由此六地雖不喜樂,而  意樂行菩薩者,謂十地中所有菩薩,由已證得出世內證清淨意樂故。有相行菩薩者,  始從初發大菩提願,乃至未入極歡喜地,未得出世真實內證故,名勝解行菩薩。增上  不可論界,故化身中,說欲界行相。《華嚴》八相,如《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勝解行中,前論本唯言三品忍位,以取滿位分,彼第一法唯一剎那故不說。三  勝解行菩薩者,謂住勝解行地中,成就菩薩下、中、上忍。由其安住菩薩種姓,
            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七
                   ① 「果」字下,底本有「亦善業果」,今依據前後文意刪去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7
   388   389   390   391   392   393   394   395   396   397   3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