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78 - 唯識藏_33
P. 478
相違,若因受大種,若因不受大種,若因俱大種,若世所共成,若成所引,若遍計所 迥色、表色、空一顯色。 、短、方、圓、麤、細、高、下、若正、不正、光、影、明、闇、雲、煙、塵、霧、 名為耳。嗅沈麝等,名之曰鼻。別甘辛等,名之為舌。知澀滑等,名之曰身。 牒章。言色者,質礙之法,名之為色。 明色法。就中有二:初、牒章;第二、舉數列名。言「第三、色法」者,此則第一、 ;六、色;七、聲;八、香;九、味;十、觸;十一、法處所攝色」者,此則第三、
為耳所聞,名之為聲。若依《雜集論》,有十一種,謂若可意,若不可意,若俱 為眼所行,名之為色。若依《雜集論》,有二十五種,所謂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長 言略有十一種等者,此則第二、舉數列名。了別色塵,名之為眼。聽音樂等,故 解云:無作之色雖非質礙,然從質礙色生故,亦名質礙。 問曰:若質礙故,名色者,眼等諸色可名質礙,無作之色云何質礙? 論云「第三、色法者,略有十一種:一、眼;二、耳;三、鼻;四、舌;五、身 上來略以五門料簡心所有法訖。
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下
4
6
6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