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1 - 唯識藏_34
P. 121
乘此廣說,有八俱胝四十洛叉。如《宗輪疏》具廣分別。總是第二、名數增減。 。或可說九。《普耀》等經既說有三,此各成三,故義立九。或為八萬四千法藏。 說三,故義成七,然無別文。又《胎藏經》及大眾部又說八藏,菩薩、聲聞各有四故 六。獨覺教少,又復更無別戒律等,故無三藏可分成九。義可有七:小乘說四,大乘 薩、聲聞各有三藏;《法花經》言,不得親近小乘三藏,故知大乘亦有三藏:故分成 藏已,復說雜藏及菩薩藏。 說有五藏,即於此四加菩薩藏,明諸菩薩本所行事。《成實論》中,說有五藏,說三 ,集諸咒故。其三世、無為、不可說等五種法藏,彼說所詮,非此能詮。法藏部中, 二緣,此各異入,詮於慧故。今此初解,即當彼傳第二。
* 如是增減,略為七異,謂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。若別說,有八萬四千; 然大乘中,亦說六藏。《瑜伽》、《顯揚》、《對法》、《攝論》天親釋言,菩 復次,犢子部中,亦說四藏:一、經;二、律;三、對法;四、明咒。此藏之中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二
① 「呾」,底本作「咀」,今依據前文改作「呾」。
1
1
1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