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1 - 唯識藏_34
P. 171
便故,非正真觀。菩薩兼起,二乘正用,唯無漏者,非凡所得。然《佛性論》云聲聞 分說,理實亦用。 者既不斷煩惱而生上界,故不用為勝。然《瑜伽論》六十九說聖者不用六行者,依多 地菩薩不欣上厭下,以受生故。〈本地分〉說初劫菩薩,初資糧位亦用六行,然久修 觀上靜、妙、離,隨一為解脫道。唯伏惑,非能斷。通凡及聖者,在二乘非菩薩,十 二中,斷伏道理無遮。 緣空,非別空行,別空行者,唯苦諦故。三門之義,如別處說,隨應攝在正體、後得 故知皆通十六,於真觀中義理分故。若以別行,多分唯以空門斷惑,二我空故,是總 十六,故《瑜伽論》五法中,言「若以解脫門言之,出世正智所攝」。 隨應觀於四諦,二性之體不決定故。有說:三門皆通十六,於正智觀義分三門,
三、十六行者,亦唯伏非斷。入真觀時,非十六行,相見道故;加行道中,修方 二、苦等六行者,此之六行,唯有漏方便地。觀下苦、麤、障,隨一為無間道; 又《成唯識》第八卷云:「三門、三性,理實皆通。」即於真理具起三門,三門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二
1
6
6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