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38 - 唯識藏_34
P. 338
由初解脫觀色不言外,其內有色亦不言內,通緣內外根塵等色,作光明想故。今此第 不作光明等;「若於是處已得離欲,說彼為外」,故唯觀彼已離染色,名之為外。又 ,稍略觀故。《瑜伽》云「又不思惟彼想明相,但於外色而作勝解」,即觀少多等, 自在故。此唯觀彼已離欲色作少多等,名觀外色。已離染故,立以外名。觀心漸勝故 者,或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,而觀外色作少多等相,不同於初觀內外色皆作光明,未 觀外諸色。大乘不然,准《對法》云,初習業者,已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;久習業 」者,唯依初業說故。 欲故,不作不淨想。《瑜伽》唯云「未得無色定,未離色界染,觀外諸色,是初解脫 、遍處等故,即觀勝處所攝少多等色,作光明想,由除變化障故,作光明想,不除貪 見者色想安立
第二解脫,《俱舍論》說,內已伏除見者色想,唯觀外境而為不淨,名內無色想 顯行相者,《俱舍》第二十九說,內有色想,觀外色,名初解脫。內未伏除見者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四
3
2
2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