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65 - 唯識藏_34
P. 465
,如是等類。化為境者,化似眾寶、飲食、資具,諸如是等。化為語者,妙音、麤音 一、化為身;二、化為境;三、化為語。化為身者,化自他身,為他自身,或一或多 十五、能施辨才;十六、能施憶念;十七、能施安樂;十八、放大光明。能化有三: 像入身;十、同類往趣;十一、顯;十二、隱;十三、所作自在;十四、制他神通; ;二、熾然;三、流布;四、示現;五、轉變;六、往來;七、卷;八、舒;九、眾 令成餘物,名為能變。隨欲為作諸未有事,故名能化。能變者,謂十八變:一、振動 ,淨自三業,故亦不說。故此三輪為淨三業,不減不增。 來法意業淨故,略而不說。雖漏盡通知世非世亦意業淨,以說菩薩第三地中得五通故 礙,令意業淨。雖天眼通亦見彼心白黑等色,為說妙法
第四、辨相者,初神變相略有二種:一、能變;二、能化。能轉所餘有自性物, 七、又唯此三,令於佛法如次歸伏、信受、修行,得示導名。餘三不爾。 六、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處中者,令發心故。 五、《俱舍論》說,唯此三種引所化生,令初發心最為勝故。 四、又為示現身、意、語三,如其次第,三業化故,不減不增。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六
4
5
5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