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4 - 唯識藏_34
P. 54
,唯大乘義。大乘義中,雖有蘊、處、界等三科之法,體性易故,復濫小教,故不取 自心上聚集顯現為教體故。 亦聚集生,故雖無過未,唯識教成立。說者、聽者義皆圓滿,俱以聲、字二種究竟於 識之上聚集顯現,詮所詮義差別圓滿,名為說法,說為聞教。若是佛說,雖無熏習, ,連帶緣後「惡者」等字識上解生,乃至末後「作」字之時,先皆聚集,由前熏習後 名等?故我今時,其說法者若在因位,及諸聽者亦在因中,由初「諸」字等熏本識已 前字等勢力,末後字等能生顯名。過去無體,又無熏習,由何勢力,末後之字能生顯 故,無熏習故,不可至後,非 有五十聚集,若約一頌一段,一卷一部,聚集字、名、句等,理即無邊。 五剎那所依之聲於心上現,不可為難。此依一句事究竟,說字、名、句、聲
於此四種出體之中,隨其所應,以圓成等,及相、名等,三性、五法,各別出之 若薩婆多等,說「惡」等字時,「諸」等字已滅,無聚集故,次第而生,不俱時 梵云阿耨瑟多掣陀,即八字成句,不長不短,以圓滿故。此中皆取無間相合方成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
① 前已所說字於後心上現,故彼教義決定不成。亦非由
4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