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40 - 唯識藏_附錄
P. 340

遮遣為言,此與《中邊》、《對法》謂有「無相」者實不同也。  妄性、不變異性、平等性、離生性、及與法住、虛空界、不思議界。但般若異門皆就  加無我性及與空性。《般若》解空亦有十四門分別,除前五外更加法性、空性、不虛  ,最勝智所行境義;五、法界,一切聖法緣此生義。對法解空,七門分別,除前五外  所謂五者:一、真如,無變義;二、實際,非顛倒義;三、無相,相滅義;四、勝義  (此與虛妄分別對辨。)第二為異門,第三為異門義,謂空性假名有五,義即各別。  論以五義辨空性。第一為相,即謂空性非有(無二取)非無(有無性),非一非異。  無能取、所取,而有二取之無。(此即顯空以無性為性。)此義詳於《辨中邊論》,  表,所談空義遂蹈惡取,相宗破之不遺餘力,未為過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宗談空所謂即用顯體者,此蓋於能安立言詮之處(即相)直以表為表也,故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藏附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335   336   337   338   339   340   341   342   343   344   3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