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9 - 唯識藏_14
P. 39

若依此釋,即以心中具足聚集。  。尋求等心所得多少,如第二說。一云:五識同時意識容非現量,故得緣過去名等。  識同時率爾墮心,皆現量故。若許緣者,應有散心現量緣過去故,其尋求心方得圓滿  一云:四率爾心各唯得三。所以者何?說「常」聲時,不緣「諸」等聲及名、字,五  「諸」字時,率爾耳識唯得「諸」聲,同時意識得聲、名等。於此義中,分成兩釋:  知。若依此釋,經十二心,方得具足。決定心等所得多少,如理應知。  量,由斯亦得聲、名、字等。四尋求心,如其次第,得三、六、九及以十四,準前應  有四心,謂率爾耳識、同時意識、尋求、決定。若不散者,起染淨心,如理應思。  四聲、四字、四名、一句及所詮義。由此極少,經十六心,乃得具足,謂從四

                    解云:現量亦緣名等自相。而《因明理門》說不緣名義,相繫故。或有但由等流  問:若如前說,五俱意識定是現量,如何亦說緣名等耶?  有義:耳識、同時意識亦緣名等。若不爾者,尋求意識尋何等名?由斯道理,說  有義:率爾耳識、同時意識不緣名等,義如前說,是現量故。尋求已去,即非現
              解深密經疏卷第一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34   35   36   37   38   39   40   41   42   43   44